top of page
  • 作家相片鄭子遴

叫價


藝術與金錢的關係真的是千絲萬縷,藝術的價值有多少真實反映在價格上呢?價格會浮動當然是常識,而藝術品市場是否能夠如實展現藝術品的內在永恆的價值呢?


我在M+開幕前不久到過西九文化區,最深刻的印象是空闊,且人煙稀少,最適合做運動、散步與靜修。走進商店,有一些藝術商品,有一些關於美術的書,有一間小小的咖啡廳。我不會將西九跟台北文創區比較,風土迥異,文化氛圍與商業運作自然大不同。它給我一如既往對香港搞藝術的印象:缺乏人文氣味。


據聞很少藝術家會出席國際拍賣會,那裡是商人和鍾情貴價藝術品的買家的遊樂場,從事這方面的人會斬釘截鐵地跟你說:藝術品就是要賣得貴,否則藝術品的存在跟本毫無意義。姑勿論你同意這話與否,許多曠世的藝術作品,都得靠賴金主才能成就,達文西的那些就是表表者。藝術家都要吃飯,情況猶如女神都要上廁所一樣,無懸念,理所當然。這亦反映藝術的本質就是生活,關鍵是,是市場主導藝術,還是藝術主導市場,兩者的角力到底像拔河還是翹翹板呢?大抵可以在網上搜尋這方面的專文去研讀一下。


我個人認爲,藝術既無價亦有價,兩者本無衝突。無價在於藝術本身,有價在於市場。情況相當於人,有內在和外在價值,後者受制於市場,關係到無數的外在因素,前者只關乎人的自我評鑑。將兩者全面觀照,是較為客觀的態度,卻又是不必要的做法。常言道書寫好出版了,就不再屬於作者,而屬於市場。其他藝術作品亦然,誰在乎梵高畫作的內在價值?事實上又能怎樣衡量它們的內在價值?創作者的寂寞只有創作者自知,孤芳自賞是必然亦必需的,內在價值要向內發掘,與市場無關。


不知道是否這個原因,致使很多藝術家很少出席藝術品拍賣會。要為自己的作品定價是一件不容易的事,定價都可算是一種藝術,如何定合理的價格本身就含有一定程度的非理性成分。在拍賣會上的叫價就更加令人覺得缺乏理性成分。藝術品的市場價格受眾多外在因素而產生或多或少的波動,而這個市場的先決原則就是只賣昂貴的作品,因為能經歷時間的洗鍊是好作品的表現,因此叫價的重點在於愈叫愈高,又愈高愈叫。只有劃時代的作品才能保持拍賣市場的活力。


叫價屬於市場的事,跟藝術的內在價值沒有甚麼必然的關係,我亦不覺得活躍於藝術拍賣會的人都對藝術一知半解,只是那裡自有其原則,是屬於藝術以外的罷了。無論如何,藝術品的真正價值並不在於市場,而是自由的空間。

4 次查看0 則留言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