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  • 作家相片鄭子遴

帶貨而活



「帶貨直播」是現今做生意的新形態,是藝人網紅甚至是素人的謀生技能之一。畢竟大部分文明社會都奉行「消費即生活」這個宗旨,只有不斷維持買賣活動,才能保持資金流動,有錢在市場上滾動,社會的巨輪才會不停轉動,人民才覺得「活著」。


這種「活著」的概念不知從哪天起,變成生活的圭臬,因此一旦「荷包乾塘」,就自覺成為「鹹魚」,「長期糧尾」就是鹹魚的常態。早年港女口中的有樓有高潮就是極具代表性的言論。這兩年多以來,彷彿顛覆了這種「常態」,香港人頓然調校到一個「變態」模式,不再唯利是圖,願意暫時放棄物質享受,甚至樂於過著低物欲生活。不過這只是一邊箱的圖畫,另一邊箱的風景,依舊尋求物質享受,不過換了形式,去不了旅遊,就玩staycation,不買名牌,就瘋狂「淘寶」,這些消費自然無可厚非,如今香港,若離不開,就唯有苦中尋樂,難道要抱抱持周公餓死不周山的就義精神嗎?


小時候看古裝劇,看見人人都在闊闊的袖口或緊緊的腰帶裡拿出銀兩來,總覺得是騙人的畫面,哪些地方如何能藏有那些形狀如嶙峋石塊的錢幣呢?忽發奇想,他們的袖子是否如多啦A夢的百寶袋般,可以收藏家當?另見他們逃難或遠行,都只用一塊正方大小的布包著細軟,然後將布的四角綁起結,就成了走天涯的包包了,比起現代人瀟灑得多。這樣子的瀟灑,同樣發生在擺地攤的人身上,他們用大布包著貨品,找個落腳點,把布一攤開,就開始做生意了,遇上官差,把布一包一提,就「走鬼」去也。想不到現在帶貨直播的更方便,由推銷至交易、送貨,全部網上進行,買的人除了不能觸摸貨品,其餘的都跟面對面買賣無異。怪不得網店已多如恆河沙數,實體店漸漸門堪羅雀,甚至索性關門大吉。


我們其實都是帶貨而活的人,關鍵是帶甚麼貨,以及怎樣帶。我有個朋友常說「唔怕貨比貨,只怕冇現貨」,手上的貨量不足,生意可隨時泡湯,唯一不怕冇現貨的生意人,恐怕只有政府,尤其她賣的是債券。成語奇貨可居是指手上拿著上等貨甚至是世間罕有的佳品,會令人發達,債券當然不是甚麼好貨色,而最好的貨恐怕是誠信,一個帶貨而活的人,沒有誠信,賣甚麼都沒用,買家不會蠢得把錢給予一個大話精,但無奈的是,若賣方是政權,買家則很多時候都會變成一個傻子,乖乖的奉上銀兩,在政權一方,那叫做「進貢」。


誠信不光指信譽,亦指真誠。無論賣甚麼,都不能缺乏真誠的心,明星帶的貨並不代表光環,素人帶的往往有上等貨。沒有誠信的帶貨者,是騙人無疑,這等人最會把假貨、粗貨、賤貨說成上等佳品,並用高價賣出,活得可恥。然而此等貨色俯拾即是,以政府的邏輯,背後應有幕後推手有組織地策劃,他們是破壞社會風氣的千古罪人。那麼,到底誰能把一個社會弄至如此田地呢?答案的確耐人尋味。



7 次查看0 則留言

最新文章

查看全部

Comentario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