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  • 作家相片鄭子遴

豬的形象


近年關於野豬在市區裡東奔西跑的新聞不輟於耳,野豬當然不會是為了希望與人多點時間相處才闖進來的,也許牠們原來住的地方已逐漸消失,也許原來住的地方已「冇啖好食」……也許,牠們只是不希望有朝一日會在大地上「被消失」。


我曾經撰文談及野豬的本性,牠們在古北歐人眼中原來擁有非常正面的形象,然而在中國人眼中,豬只是被吃的對象,中國人喜歡的是豬的肉體,至於形象,則可圈可點了。


從《周易.易卦》開始,豬就象徵了貪,且看姤卦怎樣說:「女壯,勿用此女。……羸豕孚蹢躅。」孔穎達的《正義》解釋卦辭以豕(豬)代表不安本份者,有淫欲之人,即貪婪者也。《太平廣記》亦有「視豬者淫」的說法。郭璞撰《封豕贊》有所謂「有物貪婪……薦食無厭」等語。封豕即是大豬,封豕亦指貪婪殘暴的人。


古羅馬時代的智者曾斷言人有許多欲念,特別耽於食和色,更以驢和豬喻之:sunt homini cum sue atque asino communes.意即一個人即不廉潔亦縱情聲色,好像驢與豬一樣,分別以驢象徵色欲,以豬象徵食欲。在《西遊記》裡,驢卻被善待,作者把色欲和食欲都歸給了豬,所以豬八戒又貪食,又色膽包天了。

現在當我們看見野豬會感到心驚膽跳,看見家豬又覺得臭氣難當,但看見被端上餐桌的豬肉就垂涎欲滴,是否因為那時的牠已沒了甚麼形象,只剩肉體橫陳於眼前?



18 次查看0 則留言

コメント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