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  • 作家相片鄭子遴

以公屋為榮



我跟大部分香港人一樣,兒時住公共屋邨,十分享受公屋的規劃與返施,尤其在夏天,只要打開大門,清爽的對流風就會自動送上門,不用開冷氣,也能享受一個下午的好眠;邨內的消費配套雖說不上一流,但麻雀雖小而五臟俱全,就算在邨內買不到的東西,也可到就近的屋邨找到。與鄰舍守望相助,出入互相問好,甚至隨時跑到鄰舍家中,跟其他孩子玩耍,也是常事。當年的日子,平淡而快樂。


只要在維基百科上搜尋,或者到美荷樓走一趟,就可以知道公屋的誕生始於石硤尾寮屋區大火。當時政府成立「廉租屋計劃」,由政府出資興建樓房,以廉價租給合資格上樓的市民,以及寮屋遭政府清拆的木屋居民。公屋既加快了現代城市的規劃,又能輔助工業區成長,公屋居民到附近的工業區上班,省時又省車資,屋租補貼能使工資維持較低而穩定的水平,居民收入微薄,但同時節省了居住及交通支出,便有閒錢可以消費,帶動市面的經濟活動。回看現在的樓奴,當年的生活清貧卻輕鬆快樂得多。


時移世易,九七回歸的時候,董伯伯信誓旦旦的八萬五公屋興建計劃,剛巧碰上金融風暴,樓價跌近一半,當時有很多人認為八萬五建屋計劃令樓價加劇下滑,政府竟隨即擱置計劃,及後董伯伯更以「八萬五不存在論」忽悠過去,政商的詭計愚弄了無數市民。


政府所謂的經濟發展明顯漠視大部分市民的利益,平均每方呎過萬的豪宅林立,與劏房只有一街之隔,完全反映貧富懸殊的情況有多嚴重。政府帶頭塑造一個供得起樓才叫有身份地位的荒謬現象,才會令某少撮目光短淺,目不識丁的所謂公僕,說出住公屋沒有地位價值的可笑言論。


我以住公屋為榮,因為公共屋邨造就了許許多多締造香港光輝一頁的香港人,而不是狗眼看人低的走狗。

15 次查看0 則留言

Comentario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