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  • 作家相片鄭子遴

月到中秋份外明?


時近中秋,除了月餅、假期外,月亮當然是這節慶的主角。月亮本身不會發光,它的光都來自太陽光的反射,我們不能用肉眼直觀太陽,陽光卻透過月亮在晚間照耀人間,而且化成令人充滿無限遐想的月色,真箇奇妙無窮。


月色最讓人感到浪漫和迷人,無論是圓或缺,都給予詩人無盡的聯想,從排遣事業不得志如杜甫〈旅夜書懷〉:「星垂平野闊,月湧大江流。」到思念故人像蘇軾〈江城子〉:「料得年年腸斷處,明月夜,短松崗。」同樣的月亮,卻藏著不一樣的故事,給人不一樣的感覺。描寫月色的詩詞高手,還有一個柳永。這位宋朝的浪子曾寫到:「今宵酒醒何處?楊柳岸,曉風殘月。」意境悲冷,令人哀怨。其中殘月的意思是下弦月,是農曆月末的月亮。曾有一位畫家,畫了一幅題為《曉風殘月》的畫,卻畫成上弦月,變成了新月,此可謂差之毫釐,謬之千里。

至於中秋的月亮,當然令人倍思親。常言道的「月到中秋份外明」,原來有上句的,就是「人逢喜事精神爽」,語出馮夢龍《醒世恆言》卷十八的標題,意思十分正面積極,卻少了幾分浪漫。或者月亮猶如一面鏡子,讓人愈看愈著迷,奢望能從這面鏡子看到想念的人吧。


最近兩年的中秋都已看不見心目中的明月了,到底是空氣質素愈來愈差,還是天幕上有隻黑手,把月亮都遮蓋了?當人們對超級月亮、血月等現象興致勃勃之際,我只想能用寧靜致遠的心境觀賞一個普通卻明亮的月兒罷了。


這個年頭,身邊有不少朋友移居他方,經此一別,不知何時能再聚,而從此大家舉頭望的哪個是明月,哪個是暗月,甚至只能看見黑漆漆的夜空,也未可知也,但我常常會想起James Thurber的名作《公主的月亮》,這個童話提醒我,童心永遠是人在低谷時,使人不致絕望的重要元素,從天上摘下月亮,掛在頸項上,成為心中永恆的光明,能給人一種頑強的生命力量。


5 次查看0 則留言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